发布时间:2023-12-04 01:35:01源自:http://www.sporj.com阅读
在科技舞台上,2022年秋季显得格外热闹。我国互联网云厂商的最新三季度业绩相继揭晓,阿里云、百度云与腾讯云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利润端的提升,成为了各大厂商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这些厂商还在积极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新的发展模式。然而,面对AI大模型的崛起,市场对互联网云厂商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诸多疑虑,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互联网云厂商的短期增速是否已经触底,何时能实现复苏?二是随着AI与云的深度融合,AI在业绩端的贡献如何量化以及如何评估云厂商未来的成长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互联网云厂商陷入了“要营收增长,还是要利润”的两难境地。但现在,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利润优先”。虽然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阵痛,但对于长远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互联网云厂商都在寻找云与AI融合的最佳方式,但目前看来,市场上还存在明显的分歧。一些厂商选择全面突破,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打造从硬件到模型再到上游应用的闭环AI生态;而另一些厂商则选择单点突破,将自己的优势集中在单点产品上。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体现了互联网云厂商的历史基因和自身战略。
然而,无论选择哪种策略,互联网云厂商们都清楚地意识到,AI+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生态建设和开发者培养将成为关键因素。只有建立有序的新生态,并吸引大量开发者参与其中,才能在AI+云的时代中取得成功。
在科技领域,我国各大互联网云厂商正在迎接新一轮变化。近期,阿里云、百度云和腾讯云均公布了三季度业绩,利润端的表现成为了亮点。与此同时,调整后的阿里云调整了最新的组织架构,以适应新CEO吴泳铭提出的“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战略。在AI大模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云厂商们受到了广泛关注,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从2021年开始进入调整期的互联网云厂商们在短期内是否能实现复苏?二是随着AI与云的深度融合,AI在业绩上的贡献应如何衡量以及如何评估云厂商未来的成长性?
互联网云厂商过去陷入了“要营收增长还是利润”的两难境地,如今在基本面上转变为“利润优先”。尽管互联网云厂商都在寻求云与AI融合的最佳途径,但市场表现出现了明显分化。在短期内,AI对业绩的直接贡献尚难以量化,大型模型云厂商的未来发展仍然取决于更完善的MaaS(模型即服务)和生态战略。
主动阐述业务健康的故事并不困难。从外部看,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以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渠道能力著称的运营商云在公有云市场上的快速增长大大挤压了互联网云厂商的市场份额。虽然过去的互联网云厂商通过集成战略进行了快速扩张,在收入规模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这往往意味着“赔了本,也赚不到吆喝”。一位业内人士回忆说:“大型厂商最初全面转向To B时,都是以总集成的身份,因为理念非常先进,所以具有吸引力。但是,像政企等项目需要很高的运维和项目管理能力,而大型厂商在这方面其实欠缺。”这导致了一场“增收不增利”的游戏。换句话说,在追求规模还是利润的问题上,互联网云厂商选择了前者。然而,现在的情况明显有所改变。在过去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云厂商“放缓”的担忧,但实际上,这是它们主动选择“减收增利”策略所带来的暂时阵痛。根据百度智能云的披露,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阿里巴巴云在今年第一季度收入出现负增长后,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有所回暖。今年第三季度,经调整EBITA利润从上一个季度的3.87亿元猛增至14.09亿元,环比增幅高达264%。腾讯云的情况也是如此。“硅基研究室”梳理发现,腾讯云所属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以下简称ToB业务)整体毛利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该业务在2021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为27.1%,但到2023年第三季度,已经上升至40.9%。
在各自的业绩交流会上,互联网云厂商们都表示盈利能力提升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削减了低利润的项目和产品,专注于高利润领域;二是通过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快速复制到不同行业场景。这反映了自上而下的共识。根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从今年开始,不再强调收入目标,而将其主要考核方式改为以减亏为导向的利润指标。然而,当聚焦利润成为优先事项时,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即互联网云厂商的未来增长动力在哪里?
关于“AI+云”的成长性问题,我们认为其答案在于AI+云。全球云巨头们已经纷纷采取不同的策略将AI与云计算相结合。在如何实现“云与AI”的融合方面,海外的微软、谷歌、Meta等大厂已经出现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AI模型技术的差距所致。
其中一种方法是全面突破。以微软和谷歌为代表的大厂利用其早期的技术优势,从开源转向闭源,围绕底层模型能力构建从硬件到模型再到上游应用的闭环AI生态系统。另一种方法是单点突破,以亚马逊和Meta为例,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单一产品(例如开源模型或相关硬件开发)上。
在互联网云厂商中,也有类似的两种路径。一种是更加强调平台化或垂直整合战略,如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他们都为其他大型模型提供AI算力和MaaS服务,但是两者的开放程度有所不同,例如阿里云强调开源,而百度智能云则保持闭源。
有两大类策略:一类是更为轻盈的单点突破战略,其特点是以自身的连接价值为主,将产品作为重点向外输出场景化能力,腾讯云便是此策略的代表。与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的全面布局相比,腾讯云在云计算基础能力和大数据研发实践方面,产品的场景化能力较强,例如腾讯云的向量数据库等产品可以被集成到大模型组合中。路线分化背后,实际上是互联网云厂商的历史基因和战略选择。阿里云定位为“AI时代最开放的云”,本质上想扮演卖铲子的角色,吴泳铭在上周财报发布会上提出的“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以及他之前预测的“AI时代下的云计算市场将更加集中,需要抢占先机”的观点,从阿里云的大模型路线中也可见一斑。通义大模型采取开源路线,吸引更多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提高算力租用效率,打造更高效的“AI算力生意”,而非终端应用业务。百度智能云最早提出了“云智一体”的理念,其AI解决方案本身就具有优势,因此专注于打磨自己的基础大模型和MaaS平台,构建更完备的工具链和插件生态系统,为应用层的繁荣做好准备。腾讯云作为腾讯B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模型能力连接了腾讯C端消费互联网和B端产业互联网,因此腾讯混元大模型一开始就采取了“不急不慢”的态度,通过自主研发的产品和行业大模型来发挥自己的长处。然而,由于当前互联网云厂商在云与AI的融合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对业绩的具体贡献仍难以量化。目前,头部的云厂商们还没有具体披露AI对云业务收入的详细数据。
在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TO周靖人回应媒体时表示:“人工智能这次的浪潮刚刚开始,大家不必过于心急。”李彦宏在最近的业绩会上提及,文心大模型对广告业务带来的改变。他表示,接入文心大模型后的广告系统将在第四季度带来数亿元的增量收入。中信证券也提到,文心一言对云的贡献预计最快在年底开始逐步显现。而对比海外云巨头,如微软等,其AI业务已反映在对云计算板块超预期的营收增速中,验证了“AI是业绩增量”这一成长逻辑。
但对国内互联网云厂商来说,将AI故事转化为可见的业绩增量,仍需经历一段艰难的过程。下一步,他们需要拼成长和建立生态系统。
云计算本质上是一门效率的生意。相较于传统IT产业,云计算提升了用户对底层IT资源的可获得性,并通过丰富的应用生态来匹配自身业务,从而实现效率提升。在AI大模型时代下,新的云生态同样遵循这一逻辑,带来的改变有两重:
1. 在公有云IaaS市场上,由于长期面临价格战和强势的运营商,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加剧。互联网云厂商曾经赔本赚吆喝,赚取的都是辛苦钱。然而,在利润率更高的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领域,不同行业的单点与碎片化场景太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因此很难找到高价值的回报。
但以MaaS平台和AI原生应用为切入点,大幅降低了门槛和成本。由于标准化程度高,因此能更好地整合碎片化与长尾需求,帮助互联网云厂商寻找新的增长点,并有机会形成规模效应。
在过去传统的云生态中,云厂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分工并不明确,导致在销售、软件、服务、咨询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协同效率不高。然而,在大模型时代,借助AI能力,一方面云厂商可以专注于深化和拓宽MaaS服务;另一方面,合作伙伴可以通过调用大模型能力和利用丰富的应用生态系统,各自发挥专长,提高业务价值。
尽管如此,要实现这一“理想”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当前的基础模型过多,而垂直行业模型或应用较少。周靖人曾在采访中提到,我国模型领域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李彦宏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我国做大模型的太多,而做AI原生应用的太少。”现实中,基础大模型所具备的智能涌现以及未来算力成本的下降,依赖于更多垂直和行业大模型所产生的规模化效应。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云厂商已经在各自优势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金融领域展开激烈争夺。例如,在金融领域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腾讯云,现在包括阿里云在内的其他云厂商也在加大投入。根据《科技十点见》的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在超过1000万元的金融大单方面,阿里云与腾讯云平分秋色。
有待建立的新生态亟需有序发展。这里的“新生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战略,二是开发者。
在大模型发展的初期阶段,云服务提供商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具备底层训练和推理能力,还负责制定利益分配、探索场景落地等问题。合作伙伴的需求涉及多个维度。李彦宏曾指出,如今客户购买云服务时,关注的不仅是算力,还包括框架和模型的质量。在生态发展策略方面,微软在今年8月推出了「微软AI云伙伴计划」,旨在通过技术赋能和认证等方式,加速AI与云的融合发展。
我国的其他互联网云厂商也在采取类似的措施。例如,阿里云基于自身的大模型推出通义千问合作计划,并与其他头部软件厂商合作,例如阿里云与Salesforce携手推出Salesforce On Alibaba Cloud生态合作计划。为了满足开发者的需求,国内云厂商正在积极推广低代码和无代码产品,并通过云钉一体等技术手段吸引大量开发者参与。在大模型时代,一些云厂商选择提供优秀的AI应用开发工具,降低开发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例如,百度智能云推出了AI原生应用开发工作台等产品。
另一方面,云厂商还可以通过开源和社区来激发AI开发生态,例如阿里云的魔搭社区。
当然,自阿里云创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云厂商已在基础设施、软件能力和生态系统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其在即将到来的「AI+云」战场上市备了充足的“弹”。尽管在如何前进和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已形成一些共识,但仍需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
1. 财经十一人:《阿里云,凭什么接住一半的大模型?》、《阿里、腾讯、百度的风“云”录:要规模,还是要利润?》
2. 极客公园:《对话周靖人:云可以自动驾驶吗?》
3. 中信证券:《AI如何影响云计算产业?从北美云巨头说起》
碎片百科网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11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