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23:25:01源自:http://www.sporj.com阅读
近日,地震台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29次,呈现出7级以上大震活动由弱转强的特点。这一数据引发了公众对地球是否进入“震动模式”的关注。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地震领域专家,为您解答这个疑问。
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二级教授徐锡伟明确表示:“需要明确的是,地震新闻增多不等于地震事实上进入了活跃期。”他解释道,根据历史记载,自1900年以来,震级(M)大于或等于7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18次,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地震发生1次左右。这些地震数量可以作为地球发生地震频度和震级的正常值。而2023年全球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19次,虽然没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但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并没有明显偏离平均值,因此可以认为全球地震没有进入“活跃期”。
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认为,地震发生的规律比较复杂,地震活动趋势不能只按照地震发生的次数来研判,尤其不能仅根据2022年和2023年两年的数据,来判断2024年及以后的发震趋势。他说:“除了地震次数,还要注意地震释放的总能量。依据地震总释放能量来研判地震趋势可能更加合理。比如,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等效于30多次7级地震。综合来看,近几年全球的地震活动水平都处在正常范围之内。”
再次,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高孟潭也强调,不能只根据如此短时期的地震活动现象就断定地震进入活跃期。由于地震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全球这种年尺度的地震活动起伏,从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正常的。虽然2023年的地震强度略高于前几年,但仍然低于最近120多年的平均水平,全球地震活动并未进入“活跃期”。
徐锡伟提醒我们,历史上确实有过大地震频发的活跃期。他表示:“面对地震频发,加强大地震形势判断的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水平尤为重要。”他认为,地震预报分为临震预报、短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其中,临震预报和短临预报仍属于世界难题。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系统总结了M7及以上高震级地震危险性的物理、形变、地质等多种标志,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未来10年左右的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和年度危险区。然而,短临预报还差“临门一脚”的功夫,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仿真模拟等技术,在构建具有地域地壳结构特征的物理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特定地震构造模型条件下大地震、特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积累与演化机理,发现地震断层发生地震破裂和滑动前的特征参数值,从而实现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监测预报。
虽然2023年全球地震活动呈现出一定的活跃趋势,但并不代表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地震领域的专家们呼吁加强大地震形势判断的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地震风险。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关注地震预警信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碎片百科网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11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