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本文内容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3-11-26 20:25:01源自:http://www.sporj.com阅读

关于词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

1. 词的起源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唐时期的酝酿,中唐时期的初步形成,以及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成熟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词人和脍炙人口的词作。

2.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派是五代时期一个著名的词人群体,他们的作品以华丽、艳丽、细腻为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享乐心态。其中,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其词作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气息,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鲜明的形象描绘。

3.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南唐词人的出现,使词的创作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他们的词作在境界和气象上有了较大的开拓,风格上呈现出深情缠绵的特点。李煜的词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表现手法,成为了南唐词的代表。

这些关于词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诗词的魅力。

认识及文体知识,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

1、关于词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古体诗、近体诗、乐府、歌行:这里包含了最完整的诗词知识!

有一个词叫诗语,指的是诗的语言。

对于每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诗语”,可以提升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分辨能力!

【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这些都是指“格律诗”,主要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今体诗”与现在所说的“新诗”混淆。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其格律自由,不受对仗和平仄的限制,押韵较为宽松,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它包括了唐以前的各类诗歌形式、楚辞、乐府诗,以及“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

【近体诗】

又称为现代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起源于唐代。它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

即“绝诗”。也被称为“截句”、“断句”。这是一种截取律诗一半的诗体,主要采用五言和七言,也有六言绝句。在唐代,绝句的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认为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形成的。

在唐代律诗形成之前,已经存在了绝句。尽管它们也押韵,但平仄相对较为自由,例如在《玉台新咏》中就有《古绝句》。后来人们就用“古绝句”这个词来区分近体绝句。

【律诗】

律诗是一种近体诗,其格律严谨,因此得名。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并在唐朝初期成熟。律诗中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通常押平声。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分别简称为五律和七律,偶尔也有六律。如果一首律诗有十句以上,那么它就是排律。

【四言诗】

四言诗是一种由四个字组成的诗篇,起源于汉代。从魏晋开始,经过六朝到隋唐时期,四言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四言诗包括四言古诗和四言律诗,以及四言绝句。

【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个字组成的诗篇,起始于汉代。在魏晋以后的各个朝代,五言诗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了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五言诗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六言诗】

六言诗是一种由六个字组成的诗篇,据传始于西汉时期的谷永。另一种说法认为东方朔在汉武帝时就已经有了六言诗,但是这些诗已经失传。六言诗既有古体又有近体,但都不太流行。

【七言诗】

七言诗是一种由七个字组成的诗篇,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民间的歌谣。虽然有人认为七言诗始于汉代的《柏梁台诗》,但这一说法可能并不准确。七言诗在魏曹丕的《燕歌行》中得到了最早的纯粹七言诗的创作。

诗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包括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并列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杂言诗是古体诗的一种,最早源于乐府。这种诗的特点是句子字数长短不齐,没有固定的标准,最短的仅一字,而最长可达九、十个字。其中,三、四、五、七个字的诗句最为常见。

【词】

又被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是一首诗的一部分,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前阙或上阙,第二部分称为后阙或下阙。

【曲】

曲是一种古代音乐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起源于金代,盛行于元代,其体式与词相似。散曲有两种类型:小令和套数(套曲)。在确定字数的基础上,可以添加衬字,且常用口语表达。

【乐府】

乐府原为古代的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和创作用于朝廷礼仪、宴会和旅途中的歌曲。后来,“乐府”这个词被用来称呼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自宋元时期起,词、散曲和剧曲等也因为需要配合音乐,有时也被称作乐府。

【歌行】

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主要出现在汉魏时期的乐府诗中,这类诗通常题为“歌”和“行”。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歌行的特点是音节和格律相对较为自由。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有变化。"行"在古代音乐中代表乐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司马贞对此有注释。

【赋得】

这是一种摘取古人成句为题的诗,题目通常以“赋得”二字开头。南朝梁元帝的作品《赋得兰泽多芳草》就是此类诗歌的代表。在科举时代的试帖诗中,诗题多取自已成句子,因此通常会在题目前加上"赋得"二字。这种形式也适用于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的分题。后来,“赋得”一词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诗体,那些描绘景物的诗人也会以此为题进行创作。

【联句】

这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方式,通常需要两人或多人共同完成一首诗,每一段相互连接,形成一篇完整的诗篇。这种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柏梁台诗》,虽然有人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后人的伪造作品。联句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是某个人出一句话,其他人根据这句话来接上一句;也可以是某个人出一句话,然后其他人继续按照这个句式出下一句,如此轮流进行。这种方式在古代主要用于上层人士的宴会和朋友们之间的应答,但质量普遍不高。

【集句】

这也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方式,通过拼凑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诗句,构成一首新的诗。现存最早的集句诗出自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排律】

这是律诗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通过对律诗格式的扩展和延伸,所以被称为“排律”。每首诗至少有十句,有些甚至可以达到百韵。除了首尾两联外,每句都需要与前后句相对。另外,有一种叫做“扇对”的排律形式,是隔句相对的。

【应制诗】

这是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了迎合皇帝而写的诗。从唐代开始,这种诗大部分都是以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形式出现。这类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皇帝的功德,很少涉及其他主题。

数也列举了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试帖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也称为赋得体,起源于唐代,受到“帖经”和“试帖”的影响而形成,被用于科举考试。

大多数试帖诗是五言或六言,也有可能是八言的排列形式。这些诗歌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主题,标题为“赋得”,并限制韵脚,内容必须与主题相关。在清代,这种限制尤为严格。

【古绝】

古绝是对不讲究平仄的古体绝句的统称,与现行的绝句相比,如律绝。

古绝通常使用拗句,可以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虽然有些古绝使用仄韵,但是整首诗都使用律句,或者使用律诗允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入律古风是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统称。其特点是:

1. 全诗使用律句或基本上使用律句;

2. 换韵,且多数为平仄韵交替;

3. 通常是七言,每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类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诗余】

诗余指的是“词”。它有不同的格式,包括长调、小令、慢、引等。这些词的格式以“词牌”作为标志。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诗的节奏。

【谋篇】

谋篇指的是诗词的结构章法。对于诗来说,古人总结了多种经验,但不出“起”、“承”、“转”、“合”四个字。

【平仄】

平仄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在现代普通话中,“平”代表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而“仄”代表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

【四声】

四声指的是语调的平、上、去三个声调。

【四声合称】

四声指的是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仄声、上声和去声。这是我国汉语语音的基本分类。

【平起与仄起】

平起指的是诗句的第一字和第二字都是平声(声母非b、p、m),而仄起则是第一字和第二字都是仄声(声母非b、p、m)。这是近体诗平仄句式的一种构成方式。

【平起平收与仄起仄收】

这两种句式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也就是首尾的平仄相同,比如“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

【句脚仄起平收】

这是近体诗押韵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上一句如果不押韵,那么这一句就是仄声结尾,下一句就要用平声押韵。

【对句与邻句】

律诗每一联由两句话组成,这两句话分别被称为对句和邻句。对句指的是同一联的两句话,而邻句则是上一联的下一句和下一联的上句。

【律联】

第一句和第二句被称为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被称为颌联,第五句和第六句被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和倒数第二句被称为尾联。

【粘对】

粘对是指在平仄上,对句相对,邻句相粘。这个规律基本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

【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

律诗每一联由两句话组成,这两句话分别被称为对句和邻句。对句指的是同一联的两句话,而邻句则是上一联的下一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对句相反指的是同一联上下句的平仄相反,例如,如果上句是“平平仄仄平”,那么下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邻句相粘指的是上一联的下句起句的平仄,应该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的平仄相同。例如,“山居秋暝”的第二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声开始,那么第三句“明月松间照”就应该以“平平”开头的平声结束。但由于句脚必须以仄声结束,所以就形成了头粘脚不粘的情况,也就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例如,《山居秋暝》的首句“空山新雨后,平仄仄平平”,末句“王孙自可留,平仄仄平平”。

【失对与失粘】

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但这是专指平收句(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以保持平、仄数量的平衡。

【三平调】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三平调有两种情况: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调。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工对】

对仗工整,符合音韵规律和语言习惯。

仗的两句词性要相对,这种对仗被称为工对。

【借对】

【流水对】

在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然而,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述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这两句实际上是一句,这种现象被称为“流水对”。

【合掌】

在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就称为“合掌”,这是诗歌创作之大忌。

【诗韵】

诗韵指的是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在我国,隋朝陆法言著有《切韵》,全书共有206个韵部。但是,这个分部过于细致,不太方便押韵。到了唐朝初期,规定相近的韵部可以同用。

南宋时期,平水人刘渊编辑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他将同用的韵部合并为107个,后来又减少到106个,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诗韵——平水韵。在唐代,实际使用的韵部和平水韵大致相同。

【叶韵】

叶韵又称“谐韵”或“协韵”。它是诗韵术语,表示有些韵字在本音的情况下,与其他韵脚不合,需要改为另一种发音,以协调声韵。

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学者按照当时的语音来阅读《诗经》,发现许多诗句的韵脚不协调,于是他们便将作品中的某些字临时改为另一种发音。明朝的陈第则从语音演变的原理出发,认为所谓的叶韵应该是古代的本音,恢复古代的发音才能达到谐韵的效果,不应该随意改变。

【押韵】

所谓的押韵(也叫压韵或叶韵)就是将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部】

韵部是将相同韵部的字进行归纳分类的一种方式。

母的字归纳为一类,称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是同韵字。

【唱和】

"唱酬"、"酬唱"的意思是创作诗歌并与他人相应。通常有四种方式:

1. 和诗,只需创作诗歌并回应他人的诗歌,不需要遵循被和诗的原韵;

2. 依韵,也称为同韵,和诗和被和诗属于同一韵部,但不一定要使用其原始字;

3. 用韵,即使用原诗的韵字,但不一定要按照顺序;

4. 次序,也称为步韵,使用原诗的原始韵字,并且必须保持顺序相同。

【依韵】

使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一定要使用其原始字。

【用韵】

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一定需要按照顺序。

【次韵】

又称步韵,使用与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出韵】

古代人创作诗歌时通常遵循官方韵部,然而许多我们认为同韵的字在官方韵部中被分为不同的韵部,例如"冬"和"东",如果它们在同一首诗中押韵,就被视为出韵。

【重韵】

即一个韵字在一个诗句的韵脚处多次出现,这是大忌。

【通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混合邻近韵部的韵,例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称为通韵。

【换韵】

也称为转韵。这是诗韵术语。除了律诗和绝句不能换韵外,古体诗,特别是长篇古体诗,换韵比较自由,不仅限于平声韵或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

换韵时,通常在换韵那一句的开头转换,然后连接下一句的韵脚。

脚跟随着转动。

【狭韵】

一个韵部的字数较少,被称为狭韵(或险韵)。

【分韵】

这是过去创作诗歌的一种方式。在创作诗歌时,先设定一些字作为韵部,每个人各自抽取韵部字,然后按照韵部进行创作,这就叫做“分韵”,也叫“赋韵”。

古代诗人经常在联句时使用这种方法,后来不限于联句。例如,白居易在《花楼望雪命宴赋诗》中写道:“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这是过去创作诗歌的一种方式。一群人聚在一起,分别寻找题目并创作诗歌,称之为“分题”,也叫“探题”。通常以各种事物为主题,共同描绘一件事物。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古人分题,有的各自赋一物,比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分题有时会根据韵部,但并没有严格限制。

【进退格】

又称“进退韵”。这是诗韵术语,表示邻韵通押的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有一种叫做辘轳韵的方式,双出双入。另一种叫做进退韵的方式,一进一退。”

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引用《缃素杂记》的说法,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人共同制定现代诗歌格式的规范,其中说到:“诗的押韵有几种格式:一种是葫芦韵,一种叫辘轳韵,还有一种叫进退韵。”

进退格是指在两个韵部之间押韵,也就是说,第二句和第六句使用甲韵,而第四句和第八句使用可以与甲韵通用的乙韵,如“寒”和“删”或“鱼”和“虞”等,一进一退,交替押韵,因此被称为进退格。

【辘轳格】

又称“辘轳韵”。这是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属于用韵的一种方式。

这段文字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对这段内容的修改建议:

使用与甲韵相同的乙韵,例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交替出现,这种现象类似于辘轳的运作,因此被称为“葫芦格”。

【葫芦格】

也称为"葫芦韵"。这是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共同构成了诗歌的韵律。葫芦韵的特点是先出现两个韵部,然后出现四个韵部。例如,"东"和"冬"可以通押,先出现前两个韵部"东",然后出现后四个韵部"冬"。这种先小后大的结构类似于葫芦,因此得名。

【唱和】

通常写作"唱酬"或"酬唱"。这是指与他人合作创作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仅合作创作诗歌,不使用被和的诗歌原韵;

2、依韵:也称为同韵,合作创作的诗歌与被合作的诗歌必须在同一韵部,但不一定要使用原字;

3、用韵:即使用原诗的韵部,而不必遵循原字的顺序;

4、次序:也称为步韵,必须使用原诗的韵部和原字,并且顺序必须完全一致。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曲子”或“曲子词”在文学体制上具有词调和分片的特点,句子结构主要为长短不一的杂言,配合隋唐新兴的燕(宴)乐。其主要音乐形式为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使用的词调约有180种。

词的发展历程较为漫长,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较少,创作呈现出偶然性和分散状态。直到中唐时期,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开始大量涉足词的创作,使文体写作逐渐走向自觉。

在文学体制方面,词尚处于粗糙的准备阶段,字数不确定,韵脚非固定,平仄可以通用,同时也可押方言,常用衬字,这一阶段属于词体创作的初期特征。另外,敦煌词的内容通常与词调有关,这被称为“咏调名”的现象,与后来词在内容上的脱离现象有所不同,这也是词体初创时期的特点之一。

张志和的《渔父》五首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和渔父的生活,形象生动。韦应物和戴叔伦的《调笑令》则展现了边塞的景象。这些作品表明,大历到贞元前后的文人中,填词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既具有完整的开头和结尾,又具有贯穿全文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体化的整体。

第二部分是关于温庭筠和其他花间词人的讨论。《花间集》是由后蜀的赵崇祚于广政三年编成的,共有十卷,收录了18位“诗客曲子词”,共计500首。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词人,他们创作的大多是为了娱乐场所的歌舞表演。

席上的演唱,描绘了女性的容貌、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文采斐然,轻盈艳丽,婉转雕饰,充满了脂粉香气。这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并以词作为词的集合体和文本范例的身份,奠定了未来词体发展的基础。

花间的词人五代时期,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18位文人的词作,汇编成《花间集》。其中大部分是来自西蜀的文人,他们的词风格相近,大多华美艳丽,展现了女性生活和男女恋情。后世因此称他们为花间词人。

温庭筠在《花间集》中被列为首位,被誉为“花间鼻祖”。他的词中,主人公的活动范围通常局限于闺阁之内,作品风格多数秾艳细腻,含蓄隐约。他的代表作《菩萨蛮》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运用密集而艳丽的词藻,描绘女性及其居住的环境。

韦庄的词清丽秀美,温柔缠绵,同时也有笔法清晰、情感直接的作品。

温庭筠的词客观地描绘了人物,有时也蕴含着沦落失意的苦闷,但表现得并不明显,只能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深深联想;韦庄的词则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温庭筠的词意蕴丰富,一两句就能包含多重含义;韦庄的词则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从容不迫。温庭筠的词华丽繁复,韦庄的词自然简洁。

第三节 李煜和其他南唐词人

南唐的李煜以及其他南唐词人,如冯延巳,他们的词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的兴起相较于西蜀要晚一些,主要的词人包括元老冯延巳、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南唐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其风格上表现为情致缠绵。冯延巳的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主题,但他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从而引发多种启示和联想,或者表达一种心境。李璟的词中则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李煜的词艺术特色如下:

1. 他成功地用血泪描绘出自己那种亡国破家之痛,令人深感感动。

2. 他的词自然不做作,多采用口语和白描手法,虽然词篇美丽,但却如天生丽质一般,无需过多装饰和华丽的辞藻。

3. 他尽情地挥洒真实情感,但由于太过纯粹而缺乏理性节制。

文章推荐

碎片百科网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11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