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本文内容

哥白尼之死:揭秘外界传闻他被烧死之谜

发布时间:2023-11-26 23:52:01源自:http://www.sporj.com阅读

"哥白尼的革命",这是一个在科学史上留下深远印记的名字。然而,关于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如何死亡的,却充满了种种传闻。有些人说他是因为触犯了教会的戒律而被活活烧死,有些人则认为他是因为日心说的提出而遭到教廷的迫害。事实上,哥白尼并非因为日心说而遭受如此命运,而他真正的死因,则与脑溢血发作有关。

1. 哥白尼是怎么死的:哥白尼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外界传闻他是被烧死的?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于1473年出生于波兰,自小失去双亲,由一位当教士的舅舅抚养长大。他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精通多国语言,曾担任过执政官、外交官和经济学家等职务。然而,他的天文学天赋是在18岁时才开启。

当时,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教会所宣扬的地心说。作为并不专业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天文著作《天体运行论》,这一成就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但是,正是这个推动时代发展的新观点,让哥白尼遭到了来自罗马教廷的威胁。最终,他在1543年去世,死因被认为是脑溢血发作。因此,外界传闻他是被烧死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科学史上,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天文学家,他的日心说挑战了当时盛行的地心说,因此受到了教会和一些人的强烈反对。由于担忧其作品遭到压制和攻击,他在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决定将其公开发布。

1515年,哥白尼开始撰写《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但在该书完成后,他对其出版产生了犹豫。他担心这本书可能会遭到地心说信仰者的反驳,同时也会受到教廷的压力。在得到朋友和学生们的支持和鼓励,以及长期的思考之后,哥白尼终于下定决心出版了这部作品。

1542年6月,《天体运行论》和印刷工作正式开始。然而,在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因突发性脑出血去世,此时他正怀着即将看到自己作品出版的喜悦。虽然他双目失明,但他仍然能感受到新出版的书籍,然后在与世长辞。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哥白尼的死亡,有一种说法是他因亵渎圣经而被教会处以火刑。然而,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真正因日心说被烧死的人是意大利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他坚定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在欧洲传播它。他被视为对抗教会和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因为他对地心说的反对和对日心说的宣扬,他在1592年被捕入狱,并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直到1992年,罗马教皇才为他平反。

哥白尼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日心说,这是对当时主流的地心说的一种挑战。尽管他本人并未因日心说遭受严重的惩罚,但他的作品和他所倡导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甚至导致了一些人的悲剧命运。

对于一个天文学上的历史事件,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词汇,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进行比喻。例如,我们将康德的哲学称为“哥白尼革命”。然而,随着一个词汇被频繁使用,我们往往会忽视其原本的含义。本文将带领大家回到“哥白尼革命”发生的起点,探讨当时天文学观念上的变革,并判断这场变革是否能被称为一场真正的“革命”。

公元1473年,哥白尼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富裕家庭。二十年前,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长达千年的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地兴起,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教会权威产生了冲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哥白尼逐渐成长起来。

当时,天文学仍然受到托勒密(公元90年—168年)所构建的“地心说”体系的制约。这是一套极为复杂且精巧的学说体系,与当时人们通过肉眼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基本相符。得益于教会的支持和背书,托勒密的“地心说”在当时得到了坚定的信仰。

在托勒密之后的1400多年,40岁的哥白尼提出了全新的天文学理论——“日心说”。与托勒密的“地心说”相比,“日心说”最大的特点是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非地球。这一理论彻底颠覆了当时的观念,成为后世天文学发展的基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哥白尼的“日心说”确实为天文学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因此,将其称之为一场“革命”并不为过。

差别在于,如今我们将太阳而非地球视为宇宙的中心。这一观点与我们当今的认知相符,因此被广泛认为是巨大进步,这也使得后人将其称为“哥白尼革命”。

然而,如果我们从近代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日心说”是否真的算得上是一场“革命”呢?

02

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认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且是所有行星运行的中心。换言之,太阳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对于稍有天文学常识的人而言,这种观点恐怕是不言自明的。

此外,与托勒密一样,哥白尼坚信所有天体的运动都必须沿着正圆轨道,并保持匀速。这两个观点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坚信不疑。这种信仰并非基于科学的观测和实验,而是一种基于哲学或宗教上的完美宇宙观念。

无论“日心说”还是“地心说”,都坚信天体沿正圆轨道做匀速运动。哥白尼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在意大利费拉拉大学获得宗教法博士学位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费拉尔大教堂担任神父。尽管他打破了“地球中心说”的束缚,但对于前述两点信仰却坚定不移,甚至更为强烈。

哥白尼选择将太阳视为宇宙中心的原因,背后隐藏着他的宗教信仰和对宇宙秩序的追求。

哥白尼强烈地感受到宗教冲动。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哲学上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开始相互融合,慢慢地成为主导人们思想的精神力量。在这个新的思潮中,柏拉图哲学中的“至善理念”与基督教的“上帝”相结合,太阳便成为了柏拉图对“至善理念”的象征,进而也变成了“上帝”的代表。

既然太阳代表着“上帝”,那么它就是整个宇宙的中心,难道还有其他的位置能更好地体现“上帝”至高无上、至善至美、至高的地位吗?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强烈的宗教精神的驱动,这也是他提出这一学说的重要原因。

然而,尽管哥白尼与托勒密相差了1400多年,他们所获得的天文观测数据却基本相同,都是通过肉眼进行观察。天文望远镜直到哥白尼去世后的66年,由伽利略在1609年才制成。

基于几乎相同的天文观测数据,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表面上把地球和太阳的位置颠倒了过来,但两者理论中更基本的假设和计算方法却极为相似。

如果一定要说哥白尼的理论优于托勒密的,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将太阳放在中心位置后,在天文学计算上就不再需要托勒密理论中的“等距点”这个辅助概念工具,从而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哥白尼的“日心说”在计算上的工具性优势逐渐被当时的天文学家们采用。然而,这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阳被放在了中心,地球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在运动的。这对当时的教会天文学家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挑战,因为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日常观察经验中,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地球是围绕太阳在运动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工具主义的态度,即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只是更好的一种天文计算工具,而其中的“太阳中心说”只是一种方便计算的假设,并不符合真实的世界。通过这种方式,哥白尼的“日心说”得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计算天象和历法,同时也避免了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发生冲突。

同样,我们在处理当今许多科学理论时也采取了类似的工具主义态度。例如,虽然大多数人都难以相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量子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但量子理论仍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用于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因此,尽管它与我们常识中的世界观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它仍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理论。

影响科学家们将量子理论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应用到大量的现代尖端科技之中。

哥白尼的“日心说”长久以来被视为异端邪说,与托勒密的“地心说”共存。教会并未将哥白尼视为异教徒,也没有将他送上异教审判庭。然而,教会竭力阻止哥白尼耗尽一生心血的著作《天体运行论》的出版,直到他临终前才勉强得以出版。哥白尼一生享年70岁,这在当时算是难得的高寿了。

中译本的《天体运行论》是哥白尼“日心说”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对“日心说”进行了血腥迫害。然而,这种迫害并没有发生在哥白尼身上,而是发生在另一位名叫布鲁诺的人身上。

布鲁诺出生于哥白尼去世后的第五年,后来成为哥白尼“日心说”的狂热追随者。他坚信哥白尼的理论描绘出了一个全新的真实世界,并坚定地四处宣扬这一观点。最终,他的信仰激怒了宗教教会,导致他被捕入狱,并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八年后,他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

虽然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地心说,但由于受到宗教观念和天文观测手段的限制,它的许多核心思想仍然与托勒密的“地心说”相似。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宇宙并不存在一个中心。无论是在托勒密还是哥白尼的时代,人类对宇宙的理解都受到了限制。

在"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个选项中,"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未能打破限制当时天文学发展的观念框架。这个框架并不取决于谁是中心,而是在于当时人们对于所有天体必须遵循完美圆形轨道运行和保持匀速运动的观念,以及这个观念背后的信念,即宇宙(神)是完美的。

真正打破这一框架的人是哥白尼之后的开普勒和伽利略。

第谷(左)与开普勒(右)

开普勒年轻时曾跟随著名天文学家第谷担任助手。第谷一生都在通过肉眼观测天象并记录下大量的第一手天文观测数据。在他去世后,这些数据全部留给了开普勒。开普勒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复杂的计算,首次大胆地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并非正圆,而是椭圆,且运行速度也不是恒定的。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重要突破。

开普勒提出天体的运行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并且运行速度也不是恒定的。

然而,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凭借这一更为先进的天文观测手段,观察到了以前只有通过肉眼才能看到的大量天文现象,从而在实践中直接验证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正确性。从那时起,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正圆和匀速两个观念就被彻底打破了,现代天文学也因此诞生。

伽利略

在天文学的历史上,有人认为“革命”的说法过于夸张。然而,如果要将其称为“革命”,那么更合适的可能是“开普勒革命”或“伽利略革命”。

文章推荐

碎片百科网 Copyright©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除注明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琼ICP备2023011107号-1